文|張蘋

「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事奉耶和華。當那些日子,耶和華的言語稀少,不常有默示。」(撒上3:1)

這是我最近靈修被提醒也很感動的經文。我們都知道撒母耳是聖經當中很有名的先知,當他在以利面前服事神的那段日子當中,神雖然有對他說話,卻十分稀少。然而上帝卻讓我看見,有些時候即便我很認真的來到祂面前,祂就是沒有特別回什麼,但這並不代表我做錯了什麼,或是我有問題。上帝要我明白的是,在這樣的過程中,即便如此仍不灰心,因為我並不是用我的感受或是期待去定義和祂之間的關係。

記得我前陣子讀屬靈書籍也讀到類似的信息:

有時候生命的曠野來臨並沒有任何理由,你開始不想禱告、很難感受神的同在、聖經也變得枯燥,或許我們會很想問,為什麼神要讓我經歷曠野?如果我可以一直處於渴慕神而且感受與神的親密不是很好嗎?

作者卻說,在凡事順利中信靠神是很容易的,當神不再提供支持和動機時,也就是在失去原本的美好時,我們能長成祂希望我們長成的樣式。

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想經歷曠野,因為曠野既枯燥又孤單,甚至是令人痛苦的,然而對上帝來說,曠野卻是我們真正在學習成長的時刻。在曠野中很難熬,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緊抓住應許:祂不曾離開你,即使你感受不到祂的同在;祂不曾放棄你,即便你已經對此感到灰心。並不是你不好所以經歷曠野,而正是因為祂深深的愛著你,所以你可以在曠野中經歷真實的盼望與恩典。